扬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扬州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扬州市创新建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
发布时间:2015-03-16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5年3月4日  来源:江苏农业网《农林工作简报》第11期


    自2011年起,扬州市全面建立村经济合作社,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,从“量化资产、按股分红”的有条件改革,逐步向“明晰产权、界定成员”的全方位改革拓展。目前,全市建立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—村(居)经济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1100个,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18.36亿元,入社成员259万人,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覆盖。
    首先,清产核资,摸清家底明晰产权。出台《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意见》,市县乡都落实组织领导机构,明确专人负责,抓好清产核资、登记造册和建章立制等工作。经清核,全市共有账内总资产52.9亿元,净资产30.8亿元,账外公益性资产22.4亿元,资源性资产471万亩。其次,股份量化,保障成员财产权益。先后出台《扬州市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暂行办法》、《关于全面建立村经济合作社的通知》等,在成员界定和清产核资公示基础上,将经营性净资产平均量化给集体成员,按户发放股权证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。第三,建全组织,确立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主体。通过建立村经济合作社,将清理核实的集体资产、债权、债务明确于其名下,并承担资产经营与管理、资源开发与利用、合作指导与服务等职能。对于具备规定成员及成员出资、组织机构、章程和住所条件的村(居)集体,均可工商注册登记为农民合作社法人。第四,规范发展,增强发展内生动力。扬州市出台《关于促进全市村经济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》,从职能定位、“三会”活动、制度建设、财务监督、收益分配、换届选举等“六个方面”提出规范要求。市委农工办制定配套政策,督促指导村经济合作社挂好一块牌子、履行三项职能、用好三枚印章、开好三会会议、做好四个上墙,健全各项制度、强化财务管理,确保村经济合作社规范运行。第五,完善分配,落实成员集体收益分配权。村(居)合作社年可分配收益总额在50万元以上或人均收益在300元以上时,尽可能向成员进行现金分红。2014年全市180多个村(居)合作社现金分红逾1.5亿元。